新一代生态产城标杆
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在强政策支持、强行业前景的吸引下扎堆出现、提速建设,据公开数据显示,从2023年开始我国产业园区面积就以每年1.4亿㎡的速度新增,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62亿㎡。然而随着产业园供应的急剧增加,行业也开始出现空置率升高、内卷式竞争等问题,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产业园区应该如何破局?今天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!
去年前三季度,北上深产业园区平均空置率分别是18.3%、17.3%、11.6%,空置的原因在于产品过时、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多个方面。而分析其根本原因,还是在于园区在发展初期,过于依赖单一的生产要素或服务模式,导致产品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。(信息来源:世邦魏理仕的统计数据显示)
(图片源自网络)
就拿VR产业园来说,南昌、青岛等十几个城市都争相上马,VR产业基地、VR孵化器遍地开花;前些年生物医药产业火热,也是各地爆发式增长。在这种“庙多僧少”的情况下,产业园就会出现“挖墙脚”的问题,不利于地区间形成良性产业分工,只会造成招商内耗和资源浪费,趋同的定位、基础性产品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多元化、高效化、创新化的需求。
(图片源自网络)
内卷时期,产业园区亟需实现“第三次转型”,从空间逻辑转为产业价值逻辑!什么意思?园区不再局限于提供空间,而是要明确园区定位,确定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,以人、以企业为主,提供“发展价值”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(长沙屿产业园效果图)
如果说20年前的第一次园区转型是从“厂区”转向“园区”,10年前的第二次转型是从“园区”转向“城区”,那么第三次转型就不再是空间层面的丰富化,而是从“空间载体”转向“价值载体”,实现升维!也就是根据自身的资源、服务等优势,为企业提供发展价值。
(长沙屿产业园效果图)
产业园区要想摆脱困境,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生产需求,更要关注企业的创新需求和市场需求。通过拓展多元空间、完善服务功能、促进产业多元,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
(图片源自网络)
在空间方面,传统的产业园区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功能模式,而优质产业园区已经拓展了多元的空间形态,比如商业、公园等生活空间,以人为中心,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;在功能方面,产业园区需要完善金融、法律、财务等服务平台的功能,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,让不同企业在同一个地块,感受到多种功能用途;在产业方面,要尽量用“多条腿走路”,融合多个不同的产业和行业,比如医疗、电子科技、建筑、设计、互联网,能提高韧性和抗风险能力,也容易建立具有互补性的创新集群,促进企业发展!
(长沙屿产业园效果图)
面对困境,优质的产业园区需要从“为企业提供价值”的核心出发,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。只有这样,产业园区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迎难而上,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
地址: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与环保大道交汇处(省国税局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