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代生态产城标杆
近年来,中国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,已成为支撑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精炼铜产量达到1364.4万吨,位居世界第一,铜加工材产量更是高达2350.3万吨,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.53%,目前铜冶炼单位能耗较2020年下降了约27%。取得这些成绩,离不开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持续优化。(信息来源:华经情报网)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然而,光鲜的数据背后,中国铜产业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。首先,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。尽管中国铜资源储量丰富,但对外依存度依旧很高,特别是铜精矿等原料的进口依赖,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潜在风险。其次,产业结构有待完善,中低端铜加工材产能扩张过快,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加剧,部分地区资源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。再者,产业创新能力不足,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,高性能铜合金材料供给能力有待提升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面对挑战,中国铜产业必须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,加快突破技术瓶颈,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。《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到2027年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%~10%,突破一批铜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关键工艺和高端新材料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为实现这一目标,相关行业将从多个方面发力。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高值利用,扩大新一轮找矿突破成果,提升原料保障能力。二是完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,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推动复杂矿床安全高效开采、低品位难选冶高效选矿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。三是培育一批优质企业,打造世界一流大型铜企业集团,围绕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需求,重点培育铜产业“专精特新”、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值得关注的是,2022年我国铜材产量1106万吨,但高端产品占比不足15%;到2027年,政策目标将资源量提升,也将带动产业附加值增长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背景下,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中国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同时,数智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,也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必然趋势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为实现绿色转型,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,利用AI技术提升实体企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趋势。围绕智能排产、工艺优化、智能监测、安全环保管理、经营管理决策等领域,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施,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,龙头企业已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中国铜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,通过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推进绿色转型步伐,将继续突破发展瓶颈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正如《实施方案》所昭示的:唯有以技术自立突破资源桎梏,以绿色革命重构产业逻辑,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高端占据一席之地。
地址: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与环保大道交汇处(省国税局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