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代生态产城标杆
低空经济的崛起离不开顶层设计。湖南已明确“两步走”战略:到2025年,全省低空经济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0家,建成“1+13+N”通用机场网络,总产值冲刺1600亿元;到 2035 年,将通用航空产业打造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。这一战略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基于对低空经济前景的精准判断与对自身优势的深刻认知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通用机场网络的建设是战略落地的关键一环。“1 + 13 + N”的布局意味着湖南将构建起一个覆盖全省、层次分明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体系。一个核心枢纽机场发挥引领作用,13个市级通用机场形成区域支撑,众多小型通用机场和起降点星罗棋布,为低空经济的各类活动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,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育则聚焦于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,我国已有716家低空装备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登记注册,湖南若能抓住这一趋势,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。
(信息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)
低空经济不仅要“飞起来”,更要“飞得好”。在湖南,低空经济发展已取得诸多新突破:湖南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700KG级全复材轻型运动飞机首飞成功;SA750U大型无人运输机于5月7日装载1500公斤物品飞抵预设空投区,顺利完成国内无人机首次多件货物自主伞降空投测试。这一突破彰显了湖南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,更为特殊场景下的无人化物资投送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在特殊场景中,如偏远山区、灾区救援等,传统物资投送方式往往面临诸多困难,而无人化物资投送凭借其高效、灵活、安全等优势,成为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。大型无人运输机的成功,意味着湖南在低空物流领域占据技术高点,有望引领行业变革。此外,湖南在航空发动机、无人机控制系统、低空通信导航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,省会长沙也正利用政策红利和区域协同优势,全方位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与应用场景拓展。从研发到商业化,从空域监管到人才培养,长沙也正一步步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低空经济新生态,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(信息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)
低空经济的竞争,本质上是产业生态的竞争。湖南在这方面积极探索,推动低空经济与旅游、农业、应急救援等产业深度融合,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、新模式,并着力构建“制造+运营+服务”的全链条模式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在制造端,依托山河智能、中联重科等企业,发展无人机、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等装备制造;运营端,推动低空旅游、物流配送、农业植保等应用场景落地,如张家界低空观光、洞庭湖无人机巡检等;在服务端,培育低空数据服务、飞行培训、维修保障等配套产业,形成完整生态。未来,湖南将进一步整合资源,推动产学研协同,低空经济有望成为继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后的又一张产业名片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低空经济是一片万亿级蓝海,湖南已具备先发优势,从“飞起来”到“飞得好”,湖南不仅要成为低空经济的参与者,更要成为规则制定者和技术引领者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“腾飞”。
地址: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与环保大道交汇处(省国税局旁)